
黄爱玲富余通
兰陵尚岩的秋光里,藏着一处让人心生眷恋的秘境。从东山村境初雲出发,车轮轻碾秋光,片刻便抵达压油沟风景区。
景区大牌坊上“压油沟”三字,在秋日暖阳下熠熠生辉,笔锋间似流转着千年岁月,静静等候着我们解锁藏在山水间的诗意与故事。
想要了解压油沟,就要先从它的名字循迹而来,据说战国时期,荀子任兰陵令时途经此地,见群山环绕、水源丰沛,但村民因贫困逃荒。荀子推行新政,指导村民开荒种植油菜等油料作物,并发展榨油业,油坊遍布,村庄因此得名“压油沟”。压油沟的名字里藏着满满的历史厚重与文化内涵。荀子为乐陵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荀子文化不仅给兰陵带来了启迪,荀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压油沟以古老村落为根、以水库碧波为脉,规划总面积达34600亩,开发面积5000亩。这里2100余亩的土地上,板栗、核桃、山楂、花椒等果树花卉苗木肆意生长,1700余亩经济林带蜿蜒起伏,95%的荒山披上绿装富余通,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情,每一步前行都能撞见田园与时光交织的惊喜。
踏入景区,路两旁的酒缸整齐排列,大红绸缎裹着满满的喜庆,宛若为归乡游子备好的佳酿,烟火气中透着浓浓的暖意。提及兰陵,酒是绕不开的魂——千年前,诗仙李白在此挥毫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的千古绝唱,将酒香封存于岁月长河,让兰陵与酒结下了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走进739街区,微醺的慢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各色美酒在货架上静静陈列,酒香与市井气息交融;说书人拍案讲古,变戏法的艺人妙手生花,欢声笑语间为这片土地添了几分鲜活的文化韵味。酒文化广场上,李白醉卧兰陵的雕塑栩栩如生,眉眼间尽是逍遥洒脱,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与诗仙共坐月下,举杯共饮这杯沉淀了千年的醇香。

压油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泉从古老村落的肌理中缓缓流淌,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伸手触摸古朴的石板屋墙,指尖似触到历史的纹路;推开厚重的木质双扇门,吱呀声里藏着老时光的故事;行走在青石板路上,北宋风格的酒坊、古戏台静静伫立,飞檐翘角间似有古人的欢声笑语传来,让人得以跨越时空,与先辈隔空对话。这里生态原始、文化遗存丰厚,是北方古村落的典型缩影,每一缕炊烟、每一片瓦砾,都藏着最本真的乡土味道。
走到一处大鼓书的台子,我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唱响千年的大鼓,脑海中闪现出著名大鼓书演唱家骆玉笙先生为《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她以苍劲悲怆的嗓音诠释家国情怀的唱腔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拿起鼓槌,击打大鼓,开嗓唱了几句《重整河山待后生》,虽然有点跑调,文友们为我鼓掌,说唱的还挺有那个样,我自知那是文友鼓励我,人只有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才能
激发出荷尔蒙富余通,是压油沟的秋,给了我自信与欢快。
秋日的压油沟,是被色彩染透的画卷。古树名木枝繁叶茂,将秋意渲染得五彩斑斓:枫叶流丹,银杏铺金,野菊绽黄,层林尽染间皆是自然的妙笔。架子上的丰收更添生机:金黄的南瓜腆着圆肚,饱满的玉米垂着穗子,橙红的柿子像灯笼般悬挂,火红的花椒、殷红的山楂、饱满的栗子串成串,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在这里“晒秋”,晒的不仅是丰收的作物,更是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是农耕文化在岁月中沉淀的智慧与温情,阳光洒在作物上,映出的是最质朴、最动人的生活图景。
巷口传来阵阵酒香,那是古法酿造的粮食酒在时光里发酵的味道。酿酒师傅从蒸锅中舀出一杯刚出锅的热酒,递到手中暖意融融,浅抿一口,醇厚甘甜的滋味在舌尖缓缓蔓延——山泉水的清冽洗去了杂质,优质高粱的绵密赋予了底蕴,一口入喉,仿佛饮下了兰陵千年的风霜与风情,余味悠长,让人沉醉。
美食街上,烟火气愈发浓郁:现榨的香油汩汩流淌,香气直钻鼻腔;鏊子上的煎饼滋滋作响,热气裹着麦香飘散;刚出锅的糖炒栗子,透着油光,那是喝着山泉水结的栗子,拨开栗子皮,黄橙橙的栗子,咬一口,粉面香甜;临沂八大碗在餐桌上冒着热气,肉质软烂、汤汁浓郁,每一口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这浓郁的烟火气里,藏着村民们的勤劳祥和、幸福的密码,也藏着最质朴的生活暖意,让人在味觉的满足中,感受到久违的踏实与安心。

寻一处山水环抱的溪流旁静坐小憩,听山泉叮咚,似孩童欢唱;掬一捧山泉水入口,清甜回甘,沁人心脾。云雾缭绕间,青山如黛,碧水含烟,这般仙境般的景致,让人忘却尘世喧嚣,心境也变得澄澈安宁。在这里,原生态的环境、慢节奏的生活,不正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实写照吗?

压油沟早已不止是一处景区、一个古村落。它是非遗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酒文化千年流淌的见证,是时代发展留下的鲜明印记,更是藏着秀丽田园与淳朴民情的精神原乡。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藏着每个中国人心中最向往的田园梦。

漫游压油沟,打开心扉,放慢脚步,寻芳觅雅,在原生态的烟火中聆听历史的脉搏,在这里收集秋风,把岁月的温柔装进箩筐里,饮一杯千年酒香,访一处古村岁月,在田园间重拾诗意,在时光里安放乡愁。

[作者简介] 黄爱玲,笔名快乐、玲语听泉,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济南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万松浦》杂志读者俱乐部会员,周三读书会会员,红荷文学社会员,济南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下区作协会员,历下区朗协会员。发表作品三百余篇,见于《齐鲁晚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其中,发表于齐鲁壹点的《70华诞,我与祖国共成长》阅读量达924.8万,《泉城济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收录于齐鲁晚报壹点号优秀作品选集《清泉录》,《月亮被吃掉了》收录于《嗬,这一年》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富余通,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